藝術生活學科 專家訪談

訪談對象: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林主任

訪談者:廖偉汝

訪談日期:民國95 12月11

 

 

訪談問題:

1.      高中課程藝術生活學科中,關於基礎課程部分,教授有什麼看法?

2.      教授認為高中生該課程應該要如何教導或是應該把教學目標放在什麼地方呢?核心能力有明文「啟發個人藝術與設計天賦」,這項該如何發揮呢?

3.      教授認為基礎課程中的實作部份應如何執行?如何與人文精神作結合,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體認人文的關懷?

4.      以「設計」導入基礎課程,學生該如何透過課程體驗美感原則等理論項目?有哪些是無法透過美術,而須借用藝術生活來實踐的?

5.      您認為在高中課程中,應如何幫助學生了解設計產業,以作為就讀大專院校設計類科的準備?

6.      對於台灣的高中藝術教育願景,您有什麼期望?

 

訪談內容:

問:關於藝術與設計,高中生的設計課程

答:我把問題全部看過,整理一下之後,要先說的是:高中生其實最明顯的就是年齡層與心智成長階段是不同於國中生、小學生的。相較於兒童,高中生已經可以進行抽象的思考與理性的判斷。當然這是單純的年齡發展階段性問題,所以高中生階段要進行設計的課程是可以好好去進行及教導的。

  而藝術生活學科當中的核心能力提到兩個重點就是「啟發個人藝術與設計天賦的項目」。而「藝術與設計的天賦」這兩項目,我認為可以就科目名稱般,以藝術與生活中的事物來當作學習的內容與目標。生活中的藝術、生活中的設計,或是將藝術用在生活中、設計用在生活中。而過去對於藝術(傳統美術教學)一直是著墨比較多、設計相關是比較少的。可是對於高中生而言,設計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項目,運用或加入理性思考來創作。這更是在高中階段可以去強化的部分。

  很清楚的,設計在現代社會中是有其重要性的。而且設計與藝術的差別就是在於:一個設計家的定義就是要去設想、實踐一個計畫,並且是要求作品有其功能性跟目的的,再根據這所要達成的目的,就去尋求解決辦法及適合的工具來使用。

  跟藝術家不一樣的地方是;藝術家是一個從事藝術、繪畫等創作的人在不斷地尋求一個特定的結果之中,去體認更多的過程與關係的人。藉由探討這種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性是藝術的重點。

而設計卻是為結果:也就是目的,去找尋解決之道。因此設計的目標及功能性是清楚可見、大眾所知,而且要去實現與實踐,跟藝術就差於之中的作業過程不同。

但是相同的地方還是有,就是藝術跟設計都追求創意以及希望具有美感

因此從高中的藝術生活學科方面,可以說要試著讓學生去體驗設計的一個完整過程。

 

問:關於學生在藝術生活學科的未來發展

答:學生在藝術生活學科當中可以學習的應該是以下兩點:

一是在生活中如何了解及展現自身藝術的能力

二是學習課程後該如何運用,或是當作升學的參考

  藝術生活學科,應該是讓學生試著如何去了解自己生活中有哪些藝術,或是將這些學習過的藝術(方法、原理等)運用在生活當中。以及不只是藝術生活學科,如何從不同學科中去看到自己的性向,了解未來生活中在哪部分可以運用或發揮。 

  如同核心能力的啟發天賦一詞,啟發學生天賦來作為未來性向選擇的參考,或是提升藝術生活能力,嘗試將藝術的原創性運用在生活中,發揮實用性(也就是設計)。真正的讓藝術跟生活結合。

  而設計就是實用功能很強的藝術表現,不但可以運用在生活中,也可以去了解漸漸提升重要性的設計產業。

  所謂的設計產業可以說:從產業結構、台灣社會的變遷來看,正是從傳統的代工到製造業,再到目前的科技產業,而下一步就是美學經濟。美學為主的經濟將會是下一個階段,也就是目前所謂的文化產業。而設計就是文化產業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啟發可以是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了解該學科在未來運用的可能性。也可以從讓學生去尋找有興趣的課程內容是在哪一所大學、哪一科系?這樣就是讓學生可以漸漸發覺自己的性向及先一步的去思考如何作大學科系的選擇。

 

問:以設計導入基礎課程,學生該如何透過課程體驗美感原則等理論項目?有哪些是無法透過美術,而需借用藝術生活來實踐的?

答:我一直認為設計的課程內容應該就是生活化的課程內容。從生活中取材、透過藝術來完成。不同於傳統美術的地方就是把生活化充分融入課程,就像是一樣談比例、美感、均衡等,卻是透過社會性、生活化的角度來切入。

  可以談衣服、包裝、任何產品等等,不是單單的去作一件繪畫或雕塑。簡單的說就是從生活中去取材,將生活中的元素當成教材、作為藝術行為的表現。去實踐設計的實用性,並且體認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美感價值。

  例如談到台北101,大家的觀感是什麼呢?當然一般可能提到的價值在於挑戰很多項的建築技術(目前世界高樓等等)。但是還可以談的有更多,例如:101大樓的社會的意義、大樓外觀、造形、比例、產業活動等等。

  可以不斷的延伸到所謂超越藝術美感的東西,如同社會價值、社會意義等。過去純粹美術的教學可以說是較少生活化的應用及去發覺生活中的美感跟形式。所以可以說藝術生活學科的社會性也是很強的。

  我剛剛一直提到的就是藝術生活學科應該是要強調其「實用性」「社會性」的!以及生活是人在社會群體裡的互動、交集與溝通,藝術生活就是可以去共同分享的價值與美感,這就不同於傳統美術的教學目標。

 

問:而如何幫助學生了解設計產業、作為大專院校設計類科的準備或依據?

答:可以就兩方面來談,第一是台灣大學的學校目標、定位、特色都沒有很清楚、明確的表現。設計院校系更是大多沒有明確的特色及目標不清。若是可以清楚的表現欲培養之學生特色或是進到該校可以學會哪些能力、學生畢業之出路為何等,這對高中學生的未來選擇會是很大的幫助。不過這是各大學的問題,並非高中生可以掌握的,只能說鼓勵學生去收集資料、調查了解各院校的狀況當成入學的選擇依據。

  另一方面就是大學入學方法,目前大多還是採取聯招也就是塡志願,也許塡了一堆志願,就聽天由命的看落在哪一個志願。而推等多元入學方式,也許可以期待完善的制度讓高中生可以經由這些管道入學。

 

問:對於高中藝術教育的期望 

答:我廣泛的來說藝術教育,包含美術、藝術生活、音樂等,其實是回歸本質、是全人教育中不可缺的部分。

  全人教育可以說要教導學生有一定的基本素養,如:文史哲學、科學自然、生態環保、語言、國際觀等等,個人在於自然、社會中的所需的完整教育應該是要包含藝術教育的。

  讓人在發展的過程,更具有美感,能增加藝術欣賞能力。讓人的發展能更進一步邁向成熟的階段。

  藝術教育是需要更被尊重及突顯出來的。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要培養健全人格 並且培養更具有創造力的人格特質。缺少藝術教育、人格的發展便會有所缺陷、會缺乏創造力、或是柔軟度不足、減少多元的可能性。

  就目前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競爭力而言,藝術教育就是下一步提升的重要發展依據。

 

問:關於課程實作部份該如何執行?

答:其實就是要落實到學生,並且有直接關係的。

核心的自我、個人到家庭、學校、社區等。

 

 

 

 

 


                     自我

 

 


  如同一個同心圓構造。從中間向外過大,根本卻是跟學生自我相關的。例如:學校的藝術生活的設計,可以是從班級T恤、個人的鞋子。學校允許的話還可以畫完自己的鞋子穿到學校等,都是從人的自我開始。

  如果直接提說藝術家的作品或是國家、社會的相關議題,或許跟學生的直接關係都不大。學生就會覺得跟自身的關聯性不大、參與度高等。

  再舉一個例子;海報設計,要來作一張偶像的演唱會海報設計。你說題目是周杰倫在小巨蛋的演唱會,不如說是到校園的禮堂、操場舉辦演唱會的海報好。偶像本身就是自我的心理投射,而如果是更貼近到周圍環境的主題,絕對是比遙不可及的範圍好多了。

  甚至是製作卡片,應景、像現在過年,或是自己可以拿去用的,絕對好過那些空泛的主題。學生投入的心力程度將會是不一樣的、感受也會不同。這種回到自身周遭主題的課程,我想就是藝術生活的重點。

 

問:關於藝術生活學科中的設計課程等

答:對於美術課、設計課程的節數或是師資培育問題,我認為先要落實政策,再去解決第二層面的這些節數或是師資問題。

  政策本身就是因應未來發展所構思、訂定的,要執行、落實是第一步。藝術生活學科等要如何正常的執行及開課這些都是首要的。而執行時遇到的問題就是第二層面了,第二層面就是技術性的問題了。技術性的問題就是要克服,用克服的才能不斷修正、持續下去。

  所以現在是要確保政策的執行與落實為第一要項,而且如何確定藝術生活學科可以不被升學主義掩蓋過去,所以我想現階段如何落實藝術生活學科的正常運作會是最重要的。